家风故事:军旅世家 延绵十一代从军报国
来源:大连晚报 发布于:2015-05-19 11:41
徐克财对俭朴入葬的祖先充满敬意。
我的族训:祭祖先 孝父母 兄弟和 重忍让 戒恶习 学而知 劳为本 报国心
在大连市旅顺口区,有一处保护文物,叫徐家氏族墓,当地人称作“徐家茔”。徐家茔的第一盔坟立碑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碑文曰:“皇清诰封武德骑尉祖考徐公景之墓”。已经173年过去了,依然有后人在清明时节前来祭奠这坟中所葬之人。今年72岁的徐克财就是其一,“我很小的时候,爷爷就领我来这里,祭扫三世祖徐景等多位祖上的墓灵。直到现在,我们家族的人依然还有祭祖传统。”在徐氏家族,跟祖坟一样有历史的还有两件东西:一件是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原始老《家谱》;一件是已有92年历史的“包袱本”(祭祀时记载祭奠祖先的本子)。“这两样东西是我的爷爷和本族爷爷们冒着被造反派戴帽批斗的风险保存下来的,太不容易了。遗憾的是,族谱书在破四旧的高潮中还是被毁掉了。”历经磨难的徐氏家谱,传到徐克财这一代终于得到较为系统的修缮。他花了整整十年的时间,将徐氏家族的史谱进行了补充编纂,为已经繁衍了十五世的家族保留了一份无价之宝。
俭朴祖坟保存173年,年年有人祭扫
徐家茔,位于旅顺口区水师营街道寺沟村老虎沟的后石山。在这里,仅清朝期间的坟墓就有30多盔,都是位列徐氏家谱前位的祖先。直到现在,徐家的老人去世,仍有葬在祖坟的传统。2011年,旅顺口区人民政府将徐家茔认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在茔旁立了文物保护石碑。这处文物之所以能留存至今,跟家族之人年年不忘祭祖有关,也跟其祖先节俭落葬的传统有关,用徐克财的话说是“不招盗墓贼”。
据《旅顺口志》记载:“原清朝官吏韩恒霜(水师营人)1937年提供的材料表明:水师营及附近居民全由外地迁入,最早的徐姓来自河北。”“我们家的祖上就来自河北,是北京草帽胡同人氏,满族镶黄旗人,满姓为舒穆禄氏,徐姓是由此翻译过来的汉姓。”徐克财说,其祖上迁入水师营,要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清廷为加强海防始设水师营说起。“我们家的祖先不是第一批驻防水师营的清兵。第一个葬在这里的徐景 是三世祖,是我们家族第三代驻防水师营的清兵。据祖传,始祖、二世祖虽都被调防到旅顺水师营,但没有葬在这里。而三世祖徐景 ,是康末雍初期间,被清廷从北京调防到水师营任武教习,官职为武德骑尉,正五品。”“每次来到祖坟,三世祖徐景 都让我好奇:他是皇清诰封的五品官,为什么墓地却修建得如此朴素?”徐克财说,“我见过殷实人家修建的坟墓,建有拱券形墓顶、内设墓室,而我们家祖坟只有土盔和一块石碑。难道真像祖辈相传:祖上都是穷当兵的?”徐克财说,他研究了10年家谱,对曾在清廷当兵的祖上分外尊敬,“他们为国效忠,廉洁清贫,没有给后代留下财富,却通过一盔盔简陋的墓地给我们以精神力量。”
从始祖到十二世,代代有人从军报国
“一世祖官职不明,二世祖为皇清诰封镇海侯、二等侯爷(名誉头衔)。从二世一直到八世,我们的家谱上目前已考证到先后有21位祖先为皇清诰封或皇清例增的官员,其中文官只有1人,武官20人,他们有的是八旗军四品、五品、六品职衔,有的是清廷军五品、六品、七品等军衔。”据史料记载: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水师营正式建成,在龙盘山下东北坡高岗处建造营房1200间,中间划成呈十字形的大街,分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营区。所建营房,驻防官兵人人有份。除水手每人2间外,其余按军阶:“协领”20间、“佐领”15间、“防御”10间、“骁骑校”6间。到光绪六年(1880年),清廷决定裁撤水师营,由李鸿章筹建的北洋海军取而代之。水师营从建成到裁撤共存在165年。“据考,我们家的五世祖就有3人军衔分别是佐领、防御、骁骑校。水师营裁撤后,祖上依旧在旅顺从军,一直传到第八世,均有皇清诰封的武官。”徐克财说,“现能考证到的最后一位在清朝做官的祖上,是八世祖徐亨超,为皇清例增文林郎、文职正七品。”让徐克财感到非常自豪的是,徐氏家族是军旅世家,代代保家卫国。“前八世祖先的清兵履历都是我在祖坟墓碑上的碑文中,以及家传的《家谱》、包袱本上的记载,一个一个梳理出来的。从九世开始,目前我已考证到十二世,仅我们这一分支(共有三个分支,其他两个分支还未整理)先后有12人参军。其中,九世中有在边防部队参军的(1953~1963年),十世中有1946年参军的,十一世中有1948年参军的,十二世中有武警。考证出的军衔高的有中校、少校,还有上尉、中尉,不过也有至今没考证出军衔的。 ”徐克财说,家谱编纂工作相当繁杂,他花了十年到各地走访调查,只不过把自己所在的这一分支梳理出了大概。“有些本族已迁居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寻找起来相当困难。”
28个传世字已用了15个,世世相传族规家法
“原本我们家是有族谱书的,上面有见诸文字的族规、家法,可惜在‘文革’期间被毁掉了。”徐克财说:“不过,老族规、家法却没有因族谱书的焚毁而消失。它通过我的祖辈和父辈们的口耳相传,在家族中依然起着重要的教化作用。我了解、研究了上百名本族人的履历和人生经历,发现普遍具有忠厚、敬业的特质,这也许就是我们的家族精神,或者说是家族气质。”在此次编纂家族史谱的过程中,徐克财将老族规、家法重新整理成文字,曰为:祭祖先、孝父母、兄弟和、重忍让、戒恶习、学而知、劳为本、报国心。“族训、家法,一辈讲给一辈听,一辈做给一辈看,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家风。”徐克财说,他研究家谱10年,深刻理解了“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的含义。“追思念祖,能让我们了解自己,也能让我们懂得肩负的责任。”“比如,我祖上从北京草帽胡同迁来水师营已有8个传世字,经六、七世祖宗们议定,又后续了20个传世字。这28个传世字目前已用了15个,还可再用13代人。”徐克财说,自己是家族的第十一世,传世字为克。“从古至今,字行辈分是中华民族每个家族传宗接代的重要依据。有了传世字,无论走到哪里,无论身在何方,我们都可以找到自己在家族中的位置,从而找到自己的根。”每年春节,徐克财都会在家中供奉家谱灵位,每到这个时候,族中之人都会不请自到,在他家祭拜祖宗。如今,水师营后石山通往徐家茔的水泥甬路,就是徐氏族人自发修葺的。每年的清明时节,按族训前来徐家茔扫墓祭祖的族人络绎不绝。
记者手记
采访中,年逾七旬的徐克财老人讲了个笑话,一位范立字的族人比自己小十几岁,见了面他得恭恭敬敬地称人家大爷,因为对方长他两辈。一个家族,不管有多大,有了传世字,辈就乱不了。同样,一个家庭,立好家规,家风就坏不了。记者问徐克财老人,家谱到底能告诉我们什么?回答是家族精神。徐克财这样说:“我们的族训共有24个字,而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24个字。前者的兄弟和、重忍让、戒恶习、劳为本、报国心,与后者的友善、文明、敬业、诚信、爱国,似乎都能对应上。我这么说,不是因为我们家的族训有多好,而是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说,家族精神也是民族精神。”家好国好,国好家好,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需要人人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