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化管理 项目化推进 努力构筑志愿服务工作长效机制
来源:大连文明网 发布于:2014-03-13 15:55
志愿服务工作已经开展多年,从西岗区的工作实际来看,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管理不够规范。缺乏科学系统的注册招募机制,一方面我们的志愿者来源渠道狭窄,招募困难,另一方面很多有志于志愿服务的人士找不到组织,对辖区单位和高校、社会组织的有效资源利用发掘的力度还不够;二是有些活动或载体缺乏长效性,存在短期行为;三是缺乏固定的活动场所。由于没有固定的活动阵地,开展志愿服务容易受季节限制,一些志愿服务队存在的状态比较松散,不利于常态化建设;四是工作思路不够开阔,受多年来精神文明建设以活动促工作的老思路影响,志愿服务工作也停留在创载体、搞活动、造声势的基础上,缺乏持久性的服务项目;五是缺乏长效的评比奖励机制。分析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志愿服务工作应该实现四个转变:一是从部门各自为营、各服务队随机行动向文明办牵头抓总、区、街、社区系统化、网格化管理转变;二是从开展零散的活动向项目化推进转变;三是资金来源从争取财政专题活动专项拨款向争取项目资金与吸纳社会、企业公益资金相结合转变,吸取365市民大楼以公益项目吸引企事业单位和社团组织赞助资金的实践经验;四是从发散式服务,向两个固定转变,即服务对象相对固定,活动阵地相对固定。另外,要发挥好各级文明单位的作用。总而言之,要在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建设上需要探索新的方法和路子。
鉴于当前志愿服务工作存在的实际问题,西岗区文明办牵头建起了区志愿服务工作总站,全面整合辖区资源,让志愿者有个自己的“家”。
总站的建立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先期拨出专项资金10万元,用于购置设备和内部建设。人民广场街道党工委拿出一个群众基础比较好的社区专门用于总站的建设,并承担了总站的日常开销(水、电、网络等费用)。区慈善总会拨出活动经费2、5万元;红十字会投入2万余元配置了便民工具。总站自12月14日试运行以来,一个多月的时间,尚在逐步完善中。时间虽短,却收到了广泛的社会效应。市文明办的官方微信、微博“文明大连”、大连日报及大连晚报等媒体的官方微博均转发了总站的活动公告和信息,点击量已经突破1万次。在总站的建设和运行中,我们以“十化”工作目标为标准,积极探索和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建设。
1、工作制度规范化。总站由区文明办牵头抓总。站长由区文明办负责人担任,设3个副站长,分别由区文明办专职工作人员、胜利社区党总支书记(中国好人、市道德模范)、区慈善总会秘书长担任。设立了管理、策划、项目三个工作部。承担了内部建设与管理、活动宣传与策划、项目推进与对接的工作职能。建立了志愿服务工作议事会,年初召开工作部署会。每月召开部务会,研究推进10个工作站的建设,策划大型志愿服务活动及项目。每季度召开各站长工作例会,听取工作进展情况。每年召开一次表彰会。春节对“中国好人”、“大连好人”、优秀志愿者走访慰问。
2、组织建设网格化。总站下设10个志愿服务工作站,即7个街道工作站、365志愿服务工作站、红十字会和义工工作站。站长由各街道党工委一名分管领导担任,副站长由各街道宣传委员和一名热心公益的社区干部或居民骨干担任。工作站下辖市、区、街道(社区)三级志愿服务队共308支,注册志愿者25000余人。将驻地各级文明单位纳入全区的统一管理。各街道、社区还在楼院设立志愿服务岗2000余个。志愿服务组织覆盖全区各个社区、居民楼院,构成了市、区、街、社区四级链接、横向协调、上下联动的网格化的管理机制。
3、注册管理信息化。建立了“志愿服务信息库”。依托市文明网建成了西岗区志愿服务网站,并与市志愿服务系统及各工作站实现联网,共享资源、信息,将全区志愿服务登记注册全部实现信息化管理,网上报名招募、发布活动公告,展示各志愿服务队的活动风采。
4、招募加盟社会化。打破地域界限,广泛吸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踊跃加盟。大连市青年律师协会、市旅游协会、黄鹤心理咨询所、中国移动公司、市建筑设计院、工商银行等单位以团体的形式加盟我们的志愿服务总站,辖区一些个体经营业户也纷纷报名,力所能及的提供理发、家电修理等便民服务,为志愿服务工作增添了活力。
5、服务内容项目化。在推进志愿服务工作中,我们借鉴了”365”的工作模式,创新服务理念,提升服务内涵,规范活动要求,实行项目化运行和管理。各志愿服务工作站依托辖区资源,深入开展社会调查,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了解群众需求,有针对性地确立服务项目。如,市级文明单位——大连市检察院与胜利社区对接了法律服务项目,每周固定时间到社区为群众义务提供法律服务;省级文明单位——西岗区环卫管理中心组织机关工作人员成立了志愿服务队,确定了活动项目,每周一次到凯旋广场捡拾烟头和纸屑,已经坚持了多年,他们不仅清洁了广场环境卫生,同时也体验了环卫工人的辛苦;365志愿服务工作站将网格管理系统汇总的群众诉求进行分类,从中确立志愿服务项目,形成一个个项目推介书,向全社会发布。去年以来,共推进了“手示真爱——手语培训”、“个十百千万孤独症关爱”、“外来务工维权”等志愿服务项目120多项。每一项都有详细的项目推进、完成情况。项目化推进的新形式,使志愿服务更加规范化、实事化。区文明办有效发挥各级文明单位的作用,积极开展结对共建项目。各志愿服务工作站广泛吸纳社会组织的参加,大连市邮政局、兴业银行、太平洋保险、阳光财险、中国移动、狮子会、大连商会等60余家社会组织分别与各志愿服务工作站建立对接与合作关系,推动了志愿服务社会化运行。全区共推进志愿服务项目230余项,服务群众达7万余人次。
6、阵地建设标准化。制定了软硬件建设“十个有”的标准,即有固定场所、有志愿服务标识、有宣传橱窗、有志愿服务景观、有服务设施、有固定的服务队伍、有负责人、有活动制度、有阵地管理员、有活动记录。我们在总站内部建立了一个“星期六志愿服务日”大集——每周六上午,面向辖区群众,提供各类便民志愿服务;五个“志愿者活动基地”——“金剪子义务理发”基地、“天使健康服务”基地、“法律援助”基地、便民服务基地、志愿者培训基地;一个“便民工具借用超市”—为辖区居民提供了轮椅、初雪铲、铁锹、下水道疏通管以及笔记本电脑、工具箱等家庭生活工具,供居民免费借用。
7、活动载体品牌化。培育工作品牌是扩大活动影响、推动工作常态化的有效手段。我们的“锋友在线QQ群”、“张贞慧志愿服务站”、“红五星医疗队”、“365志愿服务队”、 “宁佩英工作站”等品牌服务组织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一些社区志愿服务队也颇有特色,如“天池社区京剧票友队”、“迎春社区模特队”、“红岩社区红梅调解室”、“党员110服务队”等。他们常年纷纷活跃在各个社区,成为文明大连的一道亮丽风景。
8、服务对象个性化。发挥有一定特长的志愿服务队的作用,为群众开展“一对一”、“多对一”的上门服务。今年1月份,我们开展了“邻里守望1+亲”志愿服务活动,首批为辖区残疾人、空巢老人和行动不便的家庭发放了100张服务卡。群众有需求,只要拨打总站电话,就会有专人负责联络与之结对的邻里和附近的志愿者登门服务。“邻里守望1+亲”志愿服务卡使辖区一批残疾家庭、空巢老人、行动不便的群众拥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律师”、“美发师”、“修脚师”。“中国好人”张贞慧今年95岁高龄了,担任区志愿服务总站副站长的人民广场街道胜利社区书记李晶,带领身边的社区干部常年照顾“张妈妈”。人民广场街道志愿服务工作站推出了关爱孤寡老人“五个一工程”,为辖区23位老人每天送一袋奶、一个鸡蛋、每天看望一次、每月打扫一次、每年体检一次。365志愿服务队最近推出了“兄弟去哪”的志愿服务项目,专门为农民工返乡进行网上购票,此项活动深受农民工的欢迎,现在,他们又开始了“兄弟去哪”活动的第二季,帮农民工往家乡打电话。辖区“朋朋修脚”志愿服务队上门为残疾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修脚500余人次,还定期到区内各老人院为老人服务,他们高超的技术和热情的服务为老人们送去了温暖,也感动了老人的子女。区卫生局成立了“天使”医疗健康志愿服务队,他们除了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了10余项免费服务外,还针对全区所有居民进行上门服务。
9、队伍建设专业化。在多年的志愿服务工作实践中,我们感到,拥有专业技能的志愿者越来越被居民所需求。近年来,区文明办联合相关部门开办了应急救助、应急逃生等专业培训班,培训了45支社区志愿服务队、600多名志愿者。近年来,根据群众的需求,加大了文化、健身等志愿者人才的培训力度,为每个社区输送一批书法绘画老师、健身指导老师,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日新街道、人民广场街道的牡丹班开办的非常红火,许多居民从“零”学起,现在已经变成社区里的“书画大师”,他们用自己的作品妆点社区,美化楼院。为了更好的开展培训工作,区志愿服务总站建立了专用的培训基地,并为文明单位志愿服务队、辖区物业公司工作人员培训应急救援、紧急逃生、防火安全等生活常识。
10、激励评比星级化。实行五星级评比制度。按照注册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项目或活动,工作时间累计计算,达50小时以上授予“一星级志愿者”称号,颁发“一星级志愿者”服务证书;服务满150小时、500小时、1200小时、3000小时分别晋升二、三、四、五级志愿者。从事志愿者工作取得突出业绩,有较大社会贡献和影响,由总站工作小组成员依据综合表现评定出西岗区志愿者“杰出贡献银星奖”和“终身成就金星奖”。每年的“9.20公民道德宣传日”期间,开展志愿者晋星评比活动,表彰优秀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