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话传说:大连海岛迎新年放海灯 正月十三特别习俗成“非遗”
来源:大连文明网 发布于:2016-01-21 13:58
放海灯祭拜海神娘娘已在大连地区盛行400余年,近几年来,每年都有近40万人参与其中,扎起船型海灯,祈福新年。如今这一习俗已被评为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特别地保护与传承。渔民的海灯节到底是怎么个热闹法儿?
到海边放灯,寄托希望。
放海灯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我国东部、北部和南部沿海到处可以听到、见到有关海神娘娘的传说、庙宇。只是称谓不同罢了,所谓“南妈祖北娘娘”,指的是同一个“神仙”。关于妈祖和海神娘娘的传说,自宋代以来流传已久,甚至在北宋宣和五年、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九年、元代、明崇祯、清康熙年间,当时朝廷曾予以册封。
通过大连各地祭拜活动可以看出,长海放海灯与旅顺、普兰店皮口、庄河石城乡、王家岛的历史大致相同,做海灯的材料、方法,与放海灯的仪式大同小异,应为一脉相承。长海放海灯也成为辽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正月十三天擦黑后,家家户户都会来到适合的海岸放灯,入夜气温只有零下十几度,海上风很大,可码头在这一日却是人声鼎沸。这里几乎成了欢乐的海洋,孩子们拿着自己心爱的船形海灯,向朋友炫耀,大人们忙着点香,在海灯下水前进行祈祷。
人群陆续赶来,小小的码头上几乎挤满了人,每一家放走了海灯就会燃放鞭炮以示庆贺。海面上,星星点点的海灯在鞭炮声的助威之下,顺着潮汐缓缓向深海驶去。“在岛上有个说法,如果你的海灯漂得越远,就离海神娘娘越近。谁要是在半路截下海灯,那可不得了。 ”66岁的王锡琢带着全家十多口人来放海灯,他15岁就出海,已经过了40多年船上生活,他在海灯上写着“鱼虾满舱、一帆风顺”的祝福。
今年73岁的王大爷自制海灯船已有50多个年头了。
拜海神 从凌晨开始持续整天
放海灯的习俗遍布本市沿海各个村镇,在海岛上,这一习俗被保留得更加原汁原味。每到正月十三这一天,那些离开海岛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都会纷纷提前返乡参加祭拜。与大连其他地方不同,长海县的祭拜更有原始的感觉,祭拜从当日凌晨0时开始可以持续一整天。“可以这么说,在海岛上这一天几乎就不用睡觉了。 ”居民王欢正月十二特地坐船回家,为了赶上夜里零点时为海神娘娘上香。
在大长山岛金蟾港附近的小山坡,有一座海神娘娘的雕像,这里成了天然的祭拜之处。每年的“海灯节”,通往雕像的小路上年轻人三三两两等候着,烟头在黑暗中忽亮忽暗,耳边是阵阵潮水袭岸的声音。远处车灯晃动不断有人赶来,不一会儿,小路已变得水泄不通,人群熙熙攘攘地向雕像进发。
每年的“海灯节”凌晨一到,雕像前便响起鞭炮声,不到半个小时,山坡上便会挤满了人,人们在雕像前祈福,燃放烟花爆竹,鞭炮声隔海可闻。山坡上很快笼罩在烟雾中,香炉里的火苗几乎映红了海面。“这一宿,岛民们会络绎不绝地上来祭拜,一直持续到天亮,随后祭拜就达到高潮了,差不多三分之二的岛里人都会来。 ”负责维护秩序的民警说,祭拜人群彻夜不断。有的市民还会将数米长的红绸缠绕在雕像身上,很快海神娘娘就一身红装。“这也是一种祭拜,为娘娘披红绸是很光荣的事。”65岁的王起明告诉记者,红绸会保持一年,直到明年才会换上新的。
每年的“海灯节”都有当地的秧歌队为岛上居民演出。
赏民俗 外地游客前来凑热闹
每年正月十三清晨,岛上便忙碌起来,上万人会集到海神娘娘雕像前,树枝上、台阶扶手上都系上红绳。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祭拜海神娘娘,还有不过三四岁的孩子也被家人抱来。起源于渔家的祭拜活动不但感染了青年群体,也向周边城市蔓延。每年,在大长山岛三元宫里,都会有临近的外地游客也来祭拜海神娘娘。一位游客表示,东北地区很少有这样淳朴原始的民俗活动,他们也想感受一下。
于栋材今年66岁,是大长山岛的老居民,正月十三前的几天里,老于忙得不可开交。“今年我做了大概三百来个海灯,没办法,现在岛上的人都喜欢放海灯。”于栋材说,放海灯是渔家的习俗,以前像他这样家中没有养船的人家不放海灯。大约十年前,这一习俗开始在岛上兴起,逐渐成了长海县每年最热闹的日子之一。如今,正月十三已成为海岛上的一个节日。
庆祝活动甚至可以持续两天。正月十四祭拜结束后,每个村里都会准备文艺汇演,在县礼堂演出一天,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居民们也要扭秧歌、扎彩灯庆祝。
放海灯 一种独特的祭祀妈祖形式
20岁的冯佳是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一名学生,爷爷和父亲都是高新区龙王塘街道的渔民。在冯佳记忆里,龙王塘的海灯节是一个比春节还要热闹与隆重的节日。“到了这一天,全村人都聚集到了渔港里,扭秧歌、唱大戏,天还没黑,烟花爆竹就开始燃放起来,有船的人家会在船首摆上‘供品’祭祀海神娘娘,没有船的人家,也会到港里的海神娘娘神像前,给神像披上红布,跪拜祈福。”冯佳说,“等到夜幕降临后,渔民的狂欢就正式开场,一盏盏扎成船形的海灯被放进大海,岸上的礼炮声此起彼伏,渔港就变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
渔船长年出海,但是正月十三这一天,龙王塘所有渔船都要进港,参与一年一度的“渔民狂欢节”。在年轻人看来,扎海灯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几张彩纸、加上几根高粱秆,在老人们的手下,像变戏法一样就变成了一艘海灯船,真的是神奇。”因为好玩儿、有趣,龙王塘的扎海灯手艺历经数百年传承,从未中断。
每到正月十三,龙王塘街道工作人员宫宇都要到渔港里来值班,他告诉记者:“龙王塘街道从事渔业生产的约有4000多人,他们都会来参加放海灯仪式,加上外来观看海灯节的市民,小小渔港里一下聚集了数万人,并且庆典活动会一直持续到深夜,所以我们街道全体工作人员,都必须要来这里值班值勤,以防意外发生。 ”
此外,宫宇还告诉记者,为了迎合渔民的节日气氛,街道还会组织秧歌队、舞龙队等前来助兴。“平常的时候渔船都在海上忙着生产,只有这一天,才能确保所有渔船都回到港里来。”宫宇说,“只要是渔家人,过年都要扎一艘海灯放进大海,这个习俗在龙王塘已经传承了数百年。”民俗学者秦岭对大连的海灯文化有着多年的研究,她告诉记者,“放海灯起源于妈祖信仰,也就是海神娘娘。大约在元代,妈祖信仰从福建莆田传播到了大连,并与本地的一些海洋信仰产生了融合,正月十三放海灯其实就是南北海神信仰融合的结果。 ”
据秦岭介绍,妈祖被誉为海上第一女神。“在世界各地,几乎有华人的地方就会有妈祖信仰,不过在大连,妈祖信仰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秦岭说,在大连,正月十三放海灯是为了纪念妈祖的生日,这也是妈祖信仰中最重要的一项祭祀活动,“但根据史料记载,妈祖的生日应该是农历三月二十三,可是不知怎么了,传到大连后,妈祖的生日却发生了改变,变成了正月十三。此外,在世界各地,祭祀妈祖生日的方式多种多样,不过用放海灯这种形式来祭祀的,只有大连这里才能见到。”正因如此,在全世界的妈祖信仰研究中,大连的海灯节成了一个“特例”,引起了学界的格外关注。总部设在澳门的中华妈祖学会,还因此多次派学者来到大连,专门考察大连的妈祖文化现象。
放海灯由来 曾是为了祭奠海上遇难先人
长海放海灯基本上还保留着传统习俗,以家庭为单位,以父子、父女、夫妻关系进行传承。在大连地区,这一习俗,至少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尤以清初的人口大迁徙有着直接关系。根据《辽东招农开垦条例》所记载,清初关内大连流民涌入东北三省,其中海岛先民大多是直、鲁地区流民闯关东而来。放海灯的习俗已经盛行了400余年。
1941年生人的范百昌是长海县政协退休干部,老人记得,在他儿时,放海灯与现在不同,是渔民家的一件大事,要请七八个人来帮忙。“那会儿要有供品,一般是三大样,猪头、公鸡和鳓鱼,都要染成红色。”范百昌说,其实所谓放海灯要分开两个部分,一是祭拜大海,祈祷平安。其二就是放海灯,老人们称之为“送灯”,除了纪念海神娘娘外,还有一层含义就是悼念先人。“那时,家家户户都有海上作业遇难的人,或者先人在过海时出了事,放海灯就是让海上的先人有个奔头,知道家的方向。”范百昌说,当年放海灯重视的是灯,而不是灯的形状,用豆子面、萝卜、麦秸扎成海灯,围上红布就下海了。现在年轻人图时尚,海灯的造型花样繁多,出现了军舰、龙舟等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