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主题活动<节俭养德 全民节约行动<节俭节约行动

“节俭达人”变废为宝 生活快乐多

来源:大连文明网 发布于:2014-06-24 08:40

    早上6时许,当贪睡的人还沉浸在梦乡时,家住大连人民路街道兴和社区林淑梅阿姨已经起床了,刷牙洗脸后,林阿姨将用过的水倒进厕所里的一只塑料大桶中留着再用。走出厕所,林阿姨随手将节能灯关上。

  走进厨房,打开煤气罩,林阿姨打算给老伴儿和女儿煮点儿面条,她看着表,1分10秒、20秒、30秒,“啪”,林阿姨关了炉灶盖上锅盖,过了五六分钟才打开锅盖将面条捞出。“面条可以被锅内蒸汽焖熟,不用一直开着火,这样能节省煤气。”

  这日子是不是过得太抠了点儿?“这还真不是抠门,这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林阿姨笑着说。

  随手关灯、随手关水、节约粮食、打印纸双面使用……这些看似不起眼儿的细节,却无时不在述说着社会对节俭的需求。日前,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发出“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的通知”,要求开展多种形式的节俭节约实践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厉行节约、拒绝浪费的浓厚氛围。

  其实,我们身边就有不少崇尚节俭的百姓和家庭,他们在生活中发挥各种小智慧,累积各种小经验,从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中创造大学问,不仅节俭持家,更能变废为宝。日前,记者就走进这些“节俭达人”的生活,亲身体验了他们的节俭生活。

  故事一

  人物: 林淑梅 邹忠元   年龄:65岁   采自大连人民路街道兴和社区

  

  林淑梅阿姨和邹忠元大爷核查前一天记的账单。

  “你看,女儿买了一大瓶果汁饮料给我们,花了10元钱。其实夏天喝水最解渴了,还有利于健康,这笔钱完全可以省下,晚上得跟孩子说说。”当记者一早来到大连市中山区兴盛里7号楼林淑梅阿姨的家时,她正和老伴儿邹忠元大爷核查昨日记的账单,并召开每日“例会”讨论开支问题。

  “我们俩结婚已经35年了,要说‘抠’,我俩可是‘抠’到一块儿去了。”林阿姨笑着告诉记者,她和邹大爷都来自工薪阶层的家庭,受到双方父母影响最大的就是勤俭持家的精神。“我母亲当年省吃俭用在大连港公司的家属里可是出了名的,我们家年年被评为‘五好家庭’。”而邹大爷至今仍难忘母亲当年到处收集别人不要的废旧布料,天天晚上熬夜缝制抹布卖给工厂、车间贴补家用的勤俭往事。等到林阿姨和邹大爷结婚时,两人更是比着节省。“可以说,节俭是我们家的‘家风’。”林阿姨说,不过,这个“家风”与当年父辈们相比,有了一些新观念。

  “过去是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现在则应该在日常生活中算‘细账’、算‘小账’,在保证生活质量的前提下节省开支。”邹忠元大爷指着记账簿上的开支记录说:“老伴儿有白内障,医生说应该多喝蓝莓汁,这个花了176元,还有钙片,花了198元,每个月我们还要去洗温泉,也要花二三百元,但这些钱可以说是保证生活质量的‘必需花费’,这种钱就不能省,我们家倡导的节俭是让资源最大化利用,决不浪费。”

  林阿姨向记者展示了她的节约妙招:水盆和水桶。记者看到,大大小小的水盆和水桶,厨房里有,厕所有,阳台也有。林阿姨指着洗衣机旁边的几个水桶和水管说:“洗衣机第一遍水我留着冲厕所,第二、第三遍的水用来洗拖布、抹布后再冲厕所。”这时记者才注意到,林阿姨家的马桶没有水箱。“抽水马桶太废水了。” 邹大爷在一旁说。

  “尤其是喜欢上养花后,家里用的水更多了,就更能发现节约的好处了。我们家一个月水费只要15元左右,每个月比别人家还要少用差不多两吨多水,月月年年累积起来,节省的数字就很可观了。”林阿姨说,如今,家里每个月的水、电、煤气费不到百元。

  林阿姨的女儿小邹如今在大连市甘井子区一所小学当老师,林阿姨和邹大爷的节俭“家风”也被小邹继承下来。“其实女儿比我俩还节省,平时连衣服都很少买,说是要给班上的学生做出节俭的榜样。”说到女儿,林阿姨眼里满是骄傲。

  故事二

  昔日“白富美” 今日“巧主妇”

  人物:李玲 年龄:42岁  采自大连兴工街道泉涌社区

  

  李玲打算把孩子穿不下的旧T恤“拼接”成一件新衣服。

  每天早晨上学前,14岁的婷婷总会习惯性地回头看一眼房间里的灯有没有关。今年刚上初一的她,已经有了很强的节能意识。这要归功于婷婷妈妈李玲的言传身教。可李玲却说,她节俭的习惯可不是从小就有的。“我的经历,简直就是一出从‘白富美’到‘巧主妇’的蜕变记。”

  1992,外贸英语专业毕业的李玲,来到当时还叫做“新友谊商店”的友谊商城做进口化妆品专柜的销售员,每个月的收入有七八百元。“那时候普通人的工资只有一二百元,我绝对称得上‘高薪一族’了。” 再加上李玲是家中独女,从小备受宠爱,花钱一向大手大脚的她过了几年的“奢侈”生活。“那时候,一双七八百元的国外名牌高跟鞋、一套四五百元的化妆品,我说买就买了。”李玲说,这种爱乱花钱的习惯,直到婚后有了孩子才慢慢改变。

  “其实,刚结婚的时候,我和丈夫还是大手大脚的,钱不够花了,双方老人也会资助我们。”女儿婷婷3岁那年,李玲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没想到因为不适应新环境,婷婷一直高烧不退。刚有好转,可一送到幼儿园婷婷又病了。“那个月光孩子的住院费就好几千,孩子的托保费又不能退,要不然得重新办理入园手续……”虽然有父母帮忙,但那个月李玲和丈夫终于尝到捉襟见肘的滋味。“谁让我们平时没有积蓄哪。”而此时,李玲的工资也开始走了“下坡路”,“老百姓手里的钱多了,逛商场成了常事,售货员自然不像以前那么‘吃香’。”

  有了这次教训,李玲开始变得节省起来,从以前天天与同事下馆子变成带饭上班,到商场买衣服也不再只考虑当季的流行色,而是挑选能多穿几年的。“我向妈妈、婆婆‘取经’,学会到早市买便宜菜,夏天尽量不开空调改用电扇,衣服也都用手洗,不再只依赖洗衣机……”半年下来,李玲惊喜地发现,开支少了,每个月还能攒下几百元。“结婚前,妈妈对我说居家过日子,吃不穷穿不穷,计算不到就受穷,这下我可明白了。”

  为了省钱,李玲后来干脆学起了缝纫,过去穿不下的衣服她改成小裙子给女儿穿,过了时的衣服她拼接改装成了“新款”。每个月的支出从过去的两三千元降到一千多元。去年,婷婷考入一家私立中学,学费颇高,但李玲还是把女儿送进学校。“钱要花在刀刃上,这么多年省吃俭用就是为了这一天。”如今,李玲在一家小型超市当主管,只要单位来了新人,李玲总要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对方。“想当‘巧主妇’,这里面学问大着哪!”李玲深有感触地说。

  故事三

  人物:于昊 年龄:27岁  采自大连泉水街道龙畔社区

于昊的“光盘行动”带动不少年轻同事。

  关注餐桌上的节约,打包“盛宴”、“光盘”如今已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对于年轻人而言,却遭遇“倒春寒”,多数年轻人碍着面子,并不情愿主动打包。不过有一位80后小伙,不但自己“光盘”,还在单位食堂带动同事“光盘”。

  这位小伙子叫于昊,3年前考入大连市公安局食药侦支队担任检验工作。从上班第一天起,于昊就被同事戏称为“大胃王”,因为每顿饭于昊总要把盘子里的饭菜吃得干干净净。“我最开始以为是他的饭量大,所以才吃得那么干净。”于昊的同事告诉记者,有一次于昊不太舒服,中午吃饭的时候特意告诉盛饭的大姐少给他一点儿。“吃不了就倒了呗,整那么麻烦干啥?”大姐随口说道,最后于昊却把没吃完的馒头拿回了办公室。这时,大家才知道于昊不是“胃口大”,而是不想浪费。从那时起,食堂里“光盘”的同事越来越多。

  “我是在军人家庭长大的,从小我父亲就教育我不能浪费粮食。” 于昊说,小时候他发现父亲吃饭有个习惯:每次都是最后一个盛饭,无论饭多饭少他都能“包干到户”,一粒不剩。“有一次,我吃饭时狼吞虎咽,掉了不少饭粒在桌上,父亲硬逼着我将桌上的饭粒捡起来吃光,还拿他吃完饭的空碗教育我:这不只是习惯问题,还是浪费粮食的可耻行为。”父亲节俭的好习惯一直影响着于昊。

  等上了大学,于昊的节俭也影响了室友4年,有人到水房洗衣服水龙头没关就离开,于昊看到了就上前提醒,有人离开寝室忘了关灯,于昊会毫不客气地指出来。“那时候,我虽然不是寝室年龄最大的,但大家都挺怕我,但也服气,浪费毕竟是不对的。”于昊笑着说。

  在工作中,于昊更是“小气”到家。会议室经常会有很多喝剩下的半瓶矿泉水,他从不扔掉,而是把水倒出来,集中用来浇花;工作中纸张和墨盒用品消耗巨大,他平日尽量使用电子办公,非打印不可时,也是采取双面打印;食品检测室的冰箱由于长期存放药品需要保持恒温,为了节省用电,于昊会用一个碗装满水,放在冰箱冷冻室里,早上把结冰的碗拿出来放在冷藏室,这样可以使冷藏室的温度保持一段时间的低温,冰箱制冷系统大约可以保持10小时不用启动,每个月冰箱用电可节约40%左右。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之维艰。”于昊说,这是父亲一直教育自己的话,他一直铭记于心

    故事四

  “节俭达人”在置换中找“乐”

  人物:郭淑云  年龄:69岁  采自大连葵英街道智仁社区

  

  看,这就是郭淑云阿姨用台历置换的衣服。

  如今,网上“淘宝”的人越来越多,可家住大连葵英街道智仁社区的郭淑云阿姨,却在社区里淘起“宝”来,而她“淘宝”的方式却是通过置换实现的。

  “你看,我这套沙发套漂亮吧。”记者刚一走进郭阿姨家,就被她拉到沙发旁。记者看到,淡青色的布艺沙发套和垫子,上面满是素雅的荷花。“你知道吗?这是我用一个盘子换的!”看着郭阿姨得意的神情,记者摇摇头表示不信。郭阿姨赶紧揭开谜底:原来,家里的盘子打碎了一个,剩下的一个就被郭阿姨送给了邻居,而邻居的回报是一个八成新的大床罩——这就成了郭阿姨家沙发套的布料。

  “我觉得勤俭就是物尽其用,自己不用的东西,可以送给需要的人。”郭阿姨说,过去家里困难,省吃俭用自然不在话下。如今生活好了,节俭意识却不可少,只不过方式可以随之改变。郭阿姨告诉记者,现在家家不愁吃穿,或许是怕送上门的被人嫌弃,以往互相送包子、馒头的人越来越少。前年春节,郭阿姨去倒垃圾的时候发现,垃圾箱里竟然有着三十多个完好的枣馒头。家人分析,可能是楼里的年轻人扔的。郭阿姨说,当时她心里酸酸的:“这年货家家都有一大堆,吃不完的完全可以送给邻居,大家互相得实惠啊。” 从那时起,郭阿姨没事就去邻居家里转悠,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伙儿听,不少邻居都有同感。后来,大伙儿还把家里的旧物拿到社区互相交换。

  前不久,郭阿姨所在的智仁社区举行置换活动,郭阿姨把家中的台历拿了过去。“台历是女儿给买的,很漂亮,但是我和老伴儿看惯了‘黄历’,这个台历一直没用上,都过了半年了,没想换什么,送人也好。”没想到,台历被一位女士相中了,还把一件九成新的衣服塞给郭阿姨。“对方说,一直想找有骏马图案的台历,没想到在社区举办的置换活动中找到了。”郭阿姨说,这些年,通过置换旧物她得到了不少乐趣。“你看,这衣服我穿是不是挺好看?”

  记者在郭阿姨家中看到,老人还常常把家里的旧雨伞布、孩子穿不了的衣服缝成购物袋,将多次使用的毛巾做成拖布,用来擦玻璃、擦地。“旧衣服扔掉可惜,改造一下,它就能发挥更好的作用。”郭阿姨表示,“节俭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只要多留心,每个家庭都能节省很资源。”

  

  节俭不仅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一种现代文明,更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倡导节俭,倡导科学消费,制止浪费,应该是每一个人应有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态度。

滨海千年>>更多

书香大连>>更多

美丽大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