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焦点新闻

大连推动社工+志愿者志愿服务模式

为弱势群体服务取得实效

来源:大连文明网 发布于:2014-03-19 12:31

  

  残疾人亲近大自然

  

  残疾人亲近大自然

  

  社工教流浪儿童学古诗缓解情绪

  

  老人玩篮球丰富业余生活

  在大连,活跃着90万志愿服务者, 2000余个志愿服务组织,他们有社区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助残志愿者、红十字志愿者、慈善义工、献血志愿者等。同时还有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社工近千人,无数的社区工作者。无论是社工还是志愿者,他们的工作都具有共同的价值基础,就是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使人们的爱心和善念有更广阔的施展空间和舞台,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好更专业的服务,大连深入探索社工+志愿者模式,通过整合社工和志愿者资源,发挥社工的专业优势和志愿者的规模优势,加强志愿服务专业引导,提升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水平,形成社工和志愿者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工作模式。目前社工+志愿者模式在更广泛领域应用,已经取得初步实效。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大连目前采用的模式有社工与志愿者一对一模式,社工与志愿者一对多模式,尤其是在照顾孤独老人、流浪儿童、残疾人等领域,利用社工经过一定的专业训练和具备一定心理教育知识背景,带动无专业背景志愿者开展工作,待志愿者成熟后社工退出,再进入新的工作场所带动新的志愿者的模式,实现了爱心与专业知识的结合,使爱心插上知识翅膀,强化了志愿者奉献爱心的能力,使社工的专业知识通过志愿者在更广阔范围发挥作用。

  社工+志愿者模式使孤独老人融入集体  

  90岁高龄的王奶奶,在大连社会福利院居住,平时不与人交流。偶尔忘记钱物放在哪了,就怀疑别人偷了,还时常怀疑他人在背后编排自己的坏话,到大厅对众人大骂。引起其他老人的不安,也难以正常生活。通过了解得知,王奶奶常年独居,有一定的人际交往障碍,集体生活交往能力较弱。

  于是社工与志愿者一道,招募新入住的老人以及平时积极参加娱乐活动且乐于调动活动气氛的老人组成服务小组,帮助王奶奶走出困境。社工和志愿者策划了各项娱乐活动内容及计划,将其座位安排在已久住并擅长调动活动气氛的老人周围,在他人带动下,老人在活动中产生存在感和被需要感。当王奶奶与其他老人建立了较为固定的人际关系网络和业余生活安排后,社工和志愿者逐渐撤出小组,活动由专人组织变成自发形成,王奶奶与其他老人由陌生冲突关系变成了了解熟悉关系,融入了大家庭。

  社工+志愿者模式使流浪儿童有安全感

  10岁的铭铭和16岁的玲玲,都是大连市救助管理站的流浪儿童,由于在寻找家人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所以她们在救助站儿童中心生活了一段时间。她们心里已经对儿童中心有了归属感和安全感,在其他滞站儿童相继离站后,她们出现了明显的离别情绪,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安全感、学习成绩下降等现象。经过社工的预估,流浪儿童面对离别,有一定的恐惧感,如果无法将离别情绪抒发,容易导致出现表现倒退。针对恐惧情感,要为儿童“输入”希望树立信心,让她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憧憬。社工和志愿者一起,像哥哥、姐姐一样,与孩子们促膝谈心,让孩子们了解离别是下一场相聚开始,未来的生活可以越来越好。

  社工+志愿者模式让残疾人轻松地“走”进大自然

  大连市西岗区香炉礁街道工人村社区是老城区,居住着100余名残疾人,其中智力残疾26人、精神残疾15人、肢体残疾44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员30余人。如何进行康复训练,如何走出家门与社会有更多接触,这是每位残疾人面临的实际生活问题。社工和志愿者组织7名残疾人成立了兴趣小组。男4人,女3人。肢体残疾5人,智力残疾2人。平均年龄44岁。社工与志愿者首先与小组成员沟通,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是否愿意参加徒步活动,接近大自然。意见达成一致后,开始组织活动。在活动中,小组成员互相扶持,轻度残疾人帮着坐轮椅的残疾朋友推车,一路上边走边聊。因为有着相似的生活境况,大家都能说到对方的心坎里,彼此之间增加生活的信心。

滨海千年>>更多

书香大连>>更多

美丽大连>>更多